电场

电流体力学不稳定性:流变特性对液晶-聚合物界面形态演化的影响

ty10086 提交于 周三, 08/25/2021 - 17:04
电流体动力不稳定性,在聚合物-空气或聚合物-聚合物双分子层设置下,在初始平面界面处产生有序微柱或微阱。众所周知,各控制参数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,如静电场的强度、膜厚、界面张力和层的介电常数等决定了界面的形貌。本报告首次从实验上证明了聚合物下层[这里,聚二甲基硅氧烷( PDMS ) ]的流变性能对其形态演化有明显影响。由于两层(液晶- PDMS )之间介质对比度高,界面张力降低,我们通过诱导界面快速失稳来探究演化的动力学时间尺度。在这个时间尺度上,表明对于薄的黏弹性‘软’PDMS薄膜形成了微柱体,而对于黏弹性‘硬’薄膜在类似的设置下观察到了微阱。基于微柱体向微阱的转变,当薄膜厚度从·4 \\文档类[ 12pt ] {极小} \\使用包{ amsmath } \\使用包{ isysym } \\使用包{ amsfonts } \\使用包{ amsbsy } \\使用包{ Mathrsfs } \\使用包{ upgreek } \\设置长度{ -69pt } \\开始{文档} $${\\sim } 4$$ \\结束{文档}增加到11μm \\文档类[ 12pt ] {极小} \\使用包{ amsmath }。图示摘要  [图示不可用:见全文]

电泳辅助聚集导电纳米颗粒,用于增强细胞电渗透

ty10086 提交于 周三, 08/25/2021 - 16:24
先前提出利用导电纳米粒子( conductive nanoparticles,NPs )局部放大细胞膜电场( electric field,EF )强度来增强细胞电穿孔。为了实现这一点,纳米颗粒与细胞膜之间的距离是必须的。这里,探索了利用电脉冲(电泳力)的作用来改善NPs与细胞表面接触的新方法。分析了两种电脉冲单独或联合应用对中国仓鼠DC - 3F细胞的影响。特别地,我们使用了100个 µs的持续时间脉冲,低强度毫秒脉冲以及两者的组合。最后,我们研究了利用表面包复的NPs ( PEG化)进行这种应用。我们的结果表明,电穿孔脉冲前电场的传递增加了NP在细胞膜周围的积累,提示NP通过电泳力推向细胞表面。这样可以减少细胞与NPs长时间孵育的需要,观察到导电NPs介导的电穿孔增强。因此,低强度毫秒脉冲可以用来增加聚集态或个体(即PEG化) NPs的积累,支持观察效应的电泳性质。